2020最新高考素材 | 今日清明节:用指尖触摸“云思念”(摘抄必受益:10个标题、10个主体段、6则时评、7则英烈素材)
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试题仓库2018年6.1-7.5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仓库2018年6月1日前全部语文试题 3.语文2018年7月试题仓库一 4.试题仓库2018年7月全部语文试题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6.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千里之外,春山如黛,万物复苏。我们,却注定无法回到故乡,无法上到祖墓前,敬一炷香、鞠几个躬、说一番话。然而,不能回乡扫墓,不代表不过清明。这个清明,甚至比以往所有清明,让我们更加懂得生命的真谛,更加心清景明。
心中亦可过清明。因为一场疫情,我们都上了一堂“生命公开课”,更加敬畏生命、感恩生命、珍惜生命!
人类文明史,是一部苦难史,“生命的意义就在苦难本身”。不管是一个国家,一个家族,甚至一个个体,都必有其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过往。
在那些泛黄的史册族谱里,是善良、勤劳、勇敢、坚毅的人,撑住了人类(家族)的繁衍不息。这样的清明扫墓,让我们满怀对先祖的感恩,即便在异乡的夜深阑梦里,亦能生出最孤独时前行的勇气。今春这场14亿中国人足不出户的全民战疫,更是上了一堂“感恩课”。
大灾大难,大江大河。无数逆行者,不计报酬、不计生死,“冒着炮火”前进,奋勇战斗在抗疫一线。仅赴湖北武汉的医务人员,就有4万多名。他(她)们,是这个国家最勇敢的人。他(她)们,呵护的是中华民族的命运,是新中国的国运,是14亿鲜活的生命。因为疫情,我们从未像此刻这样不安和惊恐;因为他(她)们,我们从未像此刻这样温暖和自豪。
这两个月,我们倾尽了感恩的泪水。
84岁的钟南山坐餐车奔赴武汉,西华和鲁大医疗队在机场的隔空喊话,医护人员伤痕累累的面容,方舱医院的“广场舞”,武汉小区唱起《歌唱祖国》的场景。
我想,这行行热泪,正是对生命的感恩,对善行的致敬,对温暖的共鸣!
【精彩标题】
1.《重形更重情,祭祖更祭心》
2.《清明折柳缅英雄,擎旗自有后来人》
3.《梨花清明,网络祭扫亦真情》
4.《今年清明不归乡,心中亦可祭亲人》
5.《倡导“云祭扫”,涵养清明文化》
6.《慎终追远,“云”寄哀思》
7.《“疫”清景明,在彩虹下“云”奉追念》
8.《闪亮的名字,云端的思念》
9.《身殒声名显,桃李不曾言》
10.《幸得有你,山河无恙》
【重磅主体段】(多维角度、文采和理趣齐飞)
1.我们的祖先在气清景明、万物皆显时节创立这个节日,就是要通过祭祀活动铭记先祖功德、感恩自然馈赠,反思得失,让灵魂得以净化。古人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涵养清明文化,需要摒弃陈规陋习,这不仅是外在形式,更是内心深处的醒思。做到孝敬而不异化,节约而不铺排,环保而不污染,文明而不扰民。
2.随着时代的发展,清明祭扫的方式也在不断地丰富,不管是“云祭扫”还是“代扫墓”,不管是哪一种方式,变化的只是形式,从根本上不变的是清明节中的那种精神气,要传承好家风,要接过党的事业发展的接力棒,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在追思先人,缅怀先烈的过程中不断地激荡自己前行的动力,才能不惧风雨,砥砺前行。
3.清明祭扫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亲人的一种“刚需”,具有一定的仪式感,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一种习俗,也是清明节得以传承的原因之一。但我们在承认传统仪式的同时,也不能拘泥于仪式,而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尤其是进入新时代,更应“因时而变”,让文明祭扫成为清明的主基调。
4.清明祭扫,未必需要让烟灰飘散。将祭扫方式由线下转为线上,不过是仪式上的变化与丰富,没有改变清明祭奠已逝亲人的精神内涵,所以也应是最值得推崇的一种方式。
5.祭祀活动重于心不拘于形,特殊时期应有变通方案,通过网络献一束花、上一炷香、点一支烛,颂读祭文来寄托哀思,一样可以达到祭奠先人、追思哀悼的目的。事实上,传统习俗并非一成不变,也要因时而变,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已有很多传统习俗被迫改变,诸如春节拜年、走亲戚、聚餐、团拜等,要么暂停,要么改为其它方式。
6.绿色是尊重生命、保护生命的助力。文化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只有在不断的传承创新中,文化才能生机勃勃,蒸蒸日上。清明节文化也是如此,烧纸是自然经济时代的一种虚幻寄托,在网络经济时代已经成为一个陈规陋俗,应该消失了。一束鲜花,一篇祭文,这种绿色祭祀更能体现对逝去生命的尊重,对现代生命的呵护。鲜花是美的赞颂,祭文是情的寄托。过一个绿色清明,让尊敬提升,让重视完美,为生命助力,生命更昂扬。
7.立于先人的坟茔前,于肃穆的氛围中,在充满仪式感的祭奠中,或慎终追远,或缅怀先人,或沉思过往,继而感念生命无常,抒怀生命醇美,都可以是“为了不曾忘却的纪念”,一如那些“回不去故乡的人”所感念的,以逼仄的姿态混迹于拥挤城市,依然不忘回望故乡,不仅仅是为了怀念,也为“更好前行”。这或许是在这个凝重的节日里,最相宜的人生表情,以“向死而生”的姿态祭奠曾经过往的生命,是可敬的再出发。
8.从网上扫墓到代客扫墓,再到这让人眼花缭乱的祭祀用品,这其中固然是有孝心所至,但是,清明扫墓,本是对祖先的“思时之敬”。于此而言,它不是对传统礼数在义务上的履行,也不是年复一年的规定动作,乃是以一种在场的仪式感,而相较于那些花里胡哨的祭品,清除杂草、培添新土,或者烧纸献花,最为朴素,却也最为真诚。
9.不文明祭扫是积弊陋习,摒弃它的根本途径是移风易俗。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一场深刻的绿色转型,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应该更绿色。清明祭扫,不妨选择更加绿色、低碳、环保、文明的方式,如鲜花祭扫、植树祭扫、撰文祭奠等,这些都是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正确打开方式。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清明节的伦理意义在于让人们通过节日仪轨缅怀先人,思考生命本真,心存感恩敬畏,更好地向未来出发。
10.“对一切为国家、为民族、为和平付出宝贵生命的人们,不管时代怎样变化,我们都要永远铭记他们的牺牲和奉献。”中国人历来都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在慎终追远的清明,除了祭拜自家先祖,我们不应该忘记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而牺牲的英烈们。这些年,国家通过举行各类纪念活动,设立烈士纪念日、提高烈属抚恤标准等措施,不断让烈士精神汇入国家记忆,熔铸民族精魂。而缅怀英烈也日益成为社会风尚,红色旅游因此蓬勃兴旺,每年瞻仰祭奠烈士的群众达上亿人次……英烈被光环覆盖的背后,是一笔留给我们的巨额遗产——意志与精神。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伟大历程,就是充满奉献和牺牲的史诗。
【主媒时评】(拿来就用:锐见、缕析、素材、金句)
一、清明祭扫重在心诚情真
(用朴素文句来阐发入心道理,真切接地气)
2020-3-26荆楚网 易阳
梨花风又起,清明节将至。今年清明恰逢疫情防控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为避免现场祭扫引发聚集性疫情,全国多地发文“暂停现场祭扫活动”,提倡家庭追思、网络祭扫,让古老的传统节日在慎终追远中拥抱现代文明。(谈到当下疫情实际,引出“网络祭扫”的提倡)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回望历史,传统的清明习俗除了祭祖、扫墓还包含禁火、踏青、植树等风俗。习俗顺应时代变迁而形式多样,清明祭扫不应拘泥于形式,应重在心诚情真。
清心明志,在停下脚步中回归初心。在这个思念涌动的节日,现场祭扫按下了“暂停键”,却回归了理性、人文的本心。没了焚香烧纸的烟雾缭绕,只剩虔诚的思念蔓延。和去世的亲人来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追溯初心、祛除杂念,再把追思和敬仰铭刻心中化作前行的动力。其实祭祀不一定需要在特殊的地点或是用特殊的仪式,就像《寻梦环游记》里说道:对一个人最好的爱就是记住。(分论一,在停下脚步中回归初心,强调铭记是最好纪念)
慎终追远,在追思缅怀中敬畏生命。抗击疫情为我们上了一堂特殊的生命教育课,为了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一批批医生、护士、公安、党员干部、志愿者冲在了疫情防控第一线,筑起了群众生命安全“防火墙”。当前疫情防控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效,但外防输入不可松懈,“少出门、不扎堆”的原则坚决不能动摇。(分论二,在追思缅怀中敬畏生命,守护健康是第一要义)
民归厚德,在感怀先人中珍惜生活。居家追思让我们停下脚步,好好享受这段特殊时期的人间亲情,感受“珍惜”的重量。生活有无数多种难,但珍惜能得到无数种甜。我们唯一能做的,便是怀揣光和希望,继续前行,不留遗憾地在当下表达爱,好好陪伴身边人。(分论三,在感怀中珍惜生活,把握眼前,奋勇前行)
二、清明节“云祭扫”,也是追思先人的打开方式
(判断句,温和认可另一种追思方式)
2020-3-14 新京报评论 胡欣红
【编者按】
“心”不在,既便站在墓前也无济于事;“心”若在,得益于互联网思维与技术手段的网上祭扫就不失为寄托哀思的好载体。
“半亩荒山埋世爱,一丘净土断尘缘。坟前敬上三杯酒,万语千言付纸钱”——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即将到来。
据新京报报道,3月13日,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清明节北京将在有效加强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实行预约限流,此外还将暂停群体性聚集性祭扫活动、开通北京市2020年清明节网上祭扫服务平台、按日分时段预约祭扫、限定每日入园人数上限等。
绵延了2500多年的清明节,是一个慎终追远的日子,清明祭扫作为一种庄严肃穆的祭祀文化,核心价值是对先人的追思和缅怀,更是洗涤精神家园、弘扬家族遗风的一种形式。(旗帜鲜明,申明观点,动宾短语,果断恳切)
但今年清明节,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紧要关头,如何有序开展清明节祭扫服务,成了一道现实考题。而有关地方提倡网上“云祭扫”,不失为一种替代性方案。
要看到,尽管许多地方已多日没有新增病例,但疫情并没有结束,绝不能放松警惕。如果放开让民众现场祭扫,在公墓、陵园等地就会造成人员聚集,一旦因此导致病毒聚集性传播,疫情又会卷土重来,后果将不堪设想。(结合疫情现实谈“云祭扫”的应时必要)
但是,清明祭扫毕竟是几千年延续下来的民间传统风俗,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该予以充分尊重。因此,在疫情相对平缓的地区,要落实有序祭扫,不宜“一刀切”禁止。
一方面一些地方采用多种方式进行“预约限流”,暂停集体公祭等群体性活动;另一方面,提供寄语、献花、点烛等网上祭奠服务,也可以起到让民众慎终追远的价值。
网上祭扫不仅是非常时期的应急之举,也是“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新的祭扫方式。
简而言之,网上祭扫满足了人们“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现实需求,虽改变了传统形式,但骨子里的精神仍保持不变。(心胜于形,祭奠的本质仍然在)
“祭如在”,只要我们心中留有对故人的眷恋,无论是“亲自上阵”还是身处他乡,无论是一捧鲜花、几杯薄酒还是几行诗句、遥寄哀思,都是最好的纪念,这拓宽了祭扫这种传统习俗在地理、时间上的限制,反而更利于传统文化的发扬。(证明:不同的方式,同归的思念,殊途同归)
请人代扫、网络寄语、献花、点烛的方式,其附着的心意,本质上与传统祭祀方式对逝者的眷恋和怀念并无二致。而且,这种新兴祭扫方式所秉持的理念,也在不经意间推动了环保、文明观念的进步。
“心”不在,既便站在墓前也无济于事;“心”若在,得益于互联网思维与技术手段的网上祭扫就不失为寄托哀思的好载体。非常时期,清明节“云祭扫”也是追思先人的正确打开方式,或许还能进一步助推文明祭祀新风尚的形成。(整句在对比论证的语句里显得理性深刻,睿智冷峻)
三、清明倡导“云祭扫”,文明新风拂面来
(明确话题)
2020-3-25 荆楚网 陶玉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又是一年清明时。随着生态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如今文明祭扫、绿色祭扫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低碳环保的线上文明祭扫方式,文明行为与风气蔚然成风。(由清明引出低碳环保的线上文明祭扫方式)
清明祭祀扫墓,缅怀故去亲人是老百姓心中固有的“仪式感”,也是清明节流传至今的传统习俗。传承优秀的传统无可厚非,但也不能“拘泥形式”,尤其是在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关键阶段”,还需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从大局出发,因时而变,顺势而为,让清明节过得更“清明”。(让步说理,先肯定传统习俗的传承,再结合当前疫情特殊时期,顺势提出“以大局为重”的理念,让清明节过得更“清明”)
传统的祭祀扫墓虽然被大家所习惯,但存在诸多不安全、不确定因素,人群的聚集在当下特殊时期也容易产生隐患。3月25日,根据《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关于进一步做好民政服务机构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和《民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0年清明节祭扫工作的通知》精神,为避免集中祭扫引发输入性和聚集性疫情,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湖北省发布2020年清明节期间祭扫服务有关事项通告。旨在引导民众高效有序文明扫墓。全省经营性公墓和公益性公墓根据通告精神推出集体祭扫、网络祭扫、委托祭扫三项服务,各公墓管理单位更是提供网络祭扫服务,可谓是正当其时。既环保又方便,既安全又高效。(分析传统祭祀扫墓方式的弊端隐患,同时介绍相关通告)
疫情关不住思念,距离隔不断亲情。清明将至,思念故去的亲人乃人之常情,只要我们怀着真挚的情感,网上祭扫、“云祭扫”同样能表达心意,传达悼念。将祭祀扫墓的方式由线下转为线上,不过是形式的变化,没有改变其精神内涵。所以,这也应是最值得推崇的一种方式。践行文明低碳祭扫,符合时代发展的新趋势,契合生态文明的新要求,更是一种对防控疫情负责任的态度和行为,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引导起来,做新时代文明新风的引领者、宣传者、践行者。(情理分析,呼吁将祭祀扫墓的方式由线下转为线上)
此外,清明节还有“清白做人、明礼修身”的意义。寓意做人做事的道理,应当清清白白做人、注重自身的德行修养。清明节除了怀念故去的先人,更是亲人们在一起团聚的“时光”,提醒着我们要多关心联系在世的亲人,不要等到“子欲孝而亲不在”才懂得珍惜。疫情期间“宅”家抗疫也是为国家做贡献,不妨趁此时机,珍惜与家人在一起的“美好时光”,珍视这弥足珍贵的“特殊相聚”,明媚的阳光会温暖大地,樱花会再次盛开,我们会摘下口罩......(诠释清明节内涵,呼吁人们怀念先人的同时,珍惜当前与亲人团聚的美好时光)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传承中华民族的美德,培育和倡导文明新风,做新时代文明新风的引领者、宣传者、践行者, 因时而变,让清明更“清明”。(呼吁全民顺应新风尚)
四、让“云祭扫”成为清明新风尚
(标题即观点)
2020-3-26 中国甘肃网 高帆
又是一年清明时,春风落日万人思。清明祭扫作为一种传统习俗,表达了对先人的缅怀和敬仰。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为避免现场祭扫引发聚集性疫情,近期全国多地发文“暂停现场祭扫活动”,提倡家庭追思、网络祭扫等方式,大力推广“云祭扫”。(背景,疫情之下的清明节,为了避免引发聚集性疫情,提倡云祭扫。)
“云祭扫”被社会认可,不只是因为这次前所未有的凶猛疫情。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不遗余力地倡导移风易俗,积极引导文明祭扫,鼓励群众采取鲜花祭扫、网络祭扫、居家祭扫等祭扫新方式。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给这种新风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清明“云祭扫”渐渐被更多人接受。(分析云祭扫被认可的原因,也是意义有三个,一是当下疫情的蔓延,云祭扫可以避免引发聚集性疫情,二是全国大力提倡移风易俗,社会风气的渲染;三是互联网技术提供了便利。)
当时当下,抗疫战尚未完胜,外防输入依旧形势严峻,人群集聚的风险仍不可小觑。同时,从消防安全和环境治理上看,“烟熏火燎”的传统祭扫方式也不合时宜。天时、地利、人和俱全,推广“云祭扫”可谓正当其时,一举多得。(云祭扫被认可的原因,第四点,春天天气温和干燥,现场祭扫容易引发火灾,影响治安;第五点,现场祭扫容易产生雾霾,污染空气,影响民众呼吸健康。)
传统节日之所以有绵延千载而不衰的强大生命力,恰恰是因为其能与时俱进,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传承方式,但无论传承方式怎么变化,其精神内核自始如一。祭祀也是如此,相较于形式,内容更为根本。(指出传统祭祀与如今提倡的“云祭扫”在内涵方面没有区别)
有民俗学者指出,虽然清明节俗繁多、形式各异,但贯通于其中的核心价值乃是中华民族对生命的热爱和关怀。
人们对先人的追思缅怀,同时也是对传承济世德业、弘扬优秀家风的美好期待以及对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深深思考。只要回归到清明的核心价值上,“云祭扫”就是值得大力倡导和推广的祭祀方式。(清明的核心价值,引发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关怀,缅怀追思先人,也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良好家风的继承。而祭祖,不管通过什么形式,其目的是相同的,核心是相同的,所以内容更为根本。这也是云祭扫能被大家认可的原因。)
清明节,带上一颗感恩、缅怀、敬畏、虔诚、沉思的心,通过网络“云祭扫”,既可以表达对先人的追思之情,也可以抚慰和充实生者的精神和心灵。我们有理由期待,“云祭扫”不只是特殊时期的一种替代性祭祀方式,还将会成为清明的新风尚。(总结,深化主题)
五、梨花风起正清明,网络祭扫亦真情
(对偶整齐,情感真挚)
2020-03-25 荆楚网 杨惠娟
梨花风起正清明。临近清明时节,人们怀着诚挚的感情,缅怀祖先,祭扫先人,纪念前辈的功德,寄托后人的哀思,这不仅充分表达了国人感恩思源的优秀文化传承精神,同时,也是人们对先辈践行孝道的一种形式。(开篇点题)
今年我们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疫情使得人们不得不足不出户,宅家抗疫。而大规模的人群聚集活动如清明祭扫增加了交叉感染的风险,很可能让我们好不容易取得的抗疫成果毁于一旦。3月24日,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通告,倡导全省经营性公墓和公益性公墓推出集体祭扫、网络祭扫、委托祭扫三项服务。(由疫情特殊性,引出今年祭扫的相关要求)
倡导文明绿色的祭扫方式既响应了“推动移风易俗 树立文明乡风”工作号召,同时也表明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传统习俗不断创新的意识,更是满足了现阶段全社会成员的共同需求。祭祀的方式可以改变,内心的追忆和思念从未改变。(倡导转变观念,创新祭扫方式)
疫情当前,“网络祭扫”不失为一个寄托哀思的好方式,更是一种时尚文明的新方式。有不少网站设置了网络祭扫网页,清明时可以进行网上扫墓,并且在这个网页中献花、留歌、点烛、留言,把自己的哀思表现出来。“网络祭扫”既可以避免人群聚集带来的风险和因燃烧纸钱等带来的火灾隐患,也方便、快捷,避免舟车劳顿。同时利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方式拜祭,既符合绿色文明的祭祀理念,也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它将发挥更大作用。(承接上一段顺势提出网络祭扫方式,并分析其优势)
清明祭扫主要是寄托哀思,怀念亲人,关键的是在于自己的心意。逝者已逝,真正的孝顺不是在祭扫先人上铺张浪费,而是要珍惜眼前,尊老爱老,让老人每天生活快乐和幸福,才是最大的孝顺。文明祭扫,绿色祭祀,才是清明节的本意,网络祭扫亦见真情。(总结,呼吁珍惜眼前,尊老爱老,让老人每天生活快乐和幸福,才是最大的孝顺)
六、清明时节“云祭扫”,文明春风花芬芳
(从“明”的双重意义到比喻修辞,把沉重的仪式表述得理性深刻)
2020-3-26 四川在线 盛飞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自然经济时代,对清明时节最为传神的描述。不过,今天,我们已经进入到云时代了,我们大可不必冒着“雨纷纷”赶路,也没必要“路上欲断魂”,我们完全以让清明随“云”而起:清明时节“云祭扫”,文明春风花芬芳。(由古诗文进入“云祭扫”的清明新风尚)
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今年,各给纷纷推出“互联网+”祭扫服务,“云祭扫”悄然兴起。这是清明习俗的与时俱进,这是清明习俗的推陈出新。清明祭扫的真谛是思念先人故事,传承先人精神。我们只要能够把握住这个真谛,那么,仪式感完全可以推陈出新,走向现代化。其实,这也是对先人最好的告慰,所有的先人都有一个伟大的梦想,那就是期盼后辈人的日子过得更好。我们用更现代化,更进步,更文明的仪式祭扫先人,假如先人在天有灵,也一定会乐开花。(指出疫情防控的背景需要以及其形式的真诚心意)
生活中,我们有些人之所以抱残守缺,顽固传统的仪式感不撒手,无非两个原因,一是内心的空虚,想着依靠这种传统的仪式感弥补心灵的荒芜;二是做给别人看,以此打造自己的虚荣。其实,这是一种非常自私的现象,我们应该给予批驳。而且,这种自私的现象,也破坏环保,危害公共安全,可以说,满足一己之私欲,伤害大家之公利。作为一个有良知的公民,应该积极响应“云祭扫”,告别陈规陋习。(分析顽固祭奠的心理症结,切实有据)
其实,清明时节“云祭扫”,更能够让文明春风吹绽花芬芳。首先,云祭扫,让自己能够在网上寄托思念,抒发情感,这样的寄托于抒发更纯洁,让文明之花在网络绽放,释放的是纯真情感的芬芳;其次,云祭扫,可以保护先人的安息地,他们周围的鲜花绽放,释放的是更加纯净的芬芳,因为不会受到任何污染,这样的芬芳也是对先人最好的祭品。第三,云祭扫,倡导出一种文明新风尚,让文明之花在我们的时代绽放,释放出一种清新的芬芳。(阐明三重当下意义,细致合理)
清明节作为中国传统节假日之一,目的不仅是怀思逝者、缅怀先人、寄托哀思、上坟扫墓,更在于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凝聚社会共情。美好的追求必须有与时俱进的美好仪式,清明时节“云祭扫”,文明春风花芬芳。让我们的清明更加清正、明净、文明、安全、健康、绿色,何乐而不为?(回扣主题,再次呼吁澄明社会风气的必要性)
【抗疫英烈巡礼】(除了泪目,还有沉思以及写作的灵光)
(一)彭银华,29岁,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
他走了,留下怀孕六个月的妻子
农历新春第一天,彭银华终于可以休息了。被确诊感染上新冠肺炎的他,从救人者变成被诊治的患者。他是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的新晋内科医师,多年刻苦的学习与规培,才让他成为一名正式医生。
医生的收入不高,尤其是规培时期,那时月入只有三四千。而这三四千元里,他还得硬挤出一部分,寄给尚在孝感老家的父母。经济窘迫,也是两年前他和妻子没办婚礼的最大原因。
原计划里,他会在正月初八那天,与已经身怀六甲的妻子钟欣步入礼堂,举办这场迟来的婚礼——两人在2017年已经领证。
在两位准新人的设想中,婚礼或许无法华丽盛大,但有着双方亲友的见证,必定温馨难忘。
然而这场想象中的婚礼,又因疫情变为无法实现的泡影。
疫情发生后,彭银华一度连续值班超过两天两夜没合眼,同事劝他早些回去陪伴妻子,他始终坚守科室:“让更多有家人的同事多休息,我年轻,我先顶上。”
正是因为觉得自己还年轻,早在1月23日,彭银华就开始有些咳嗽,他却没当回事。直到两天后,身体的不适逐渐加强。这时,他才去拍肺部CT,结果显示:肺部存在阴影,确认被感染。
彭银华的病情时轻时重。爱人与尚未出生的孩子让他觉得自己必须得挺住,在和同事的聊天里,他说:“我一定要坚持,我还有没出生的小孩。”妻子钟欣只在除夕那天见过彭银华,去给他送一些住院所需的日用品。当时彭银华身体已有不适,钟欣又是孕妇,两人不能靠近。钟欣将日用品放在住院部,彭银华和她之间隔着两三百米,隔得远远的,钟欣给他比了一个“V”,寓意一切顺利。那时两人都不会想到,这是他们此生的最后一面。
2月20日,彭银华经抢救无效而离世,他的同事们将头像换成点燃的蜡烛。次日的追思会,留言簿上有人写着:吃了你的喜糖,却没能参加你的婚礼。
(二)夏思思,29岁,武汉协和江北医院
孩子至今不知道,妈妈已经走了
和彭银华同龄,夏思思今年也刚29岁,她是个典型的武汉姑娘,干练又勇敢。专业领域技术精进,病人对她的评价很好,家庭琐事也能处理得有条不紊。
朋友凌楚眠还记得,他曾与夏思思、吴石磊夫妇二人一起吃饭。席间,当他们聊到未来时,夏思思和吴石磊相视一笑,“笑容里充满着对未来的憧憬与信心。”
然而,一切都被这场疫情打乱。
1月14日,疫情彻底爆发的十天前,夏思思就曾接触过一位老年病患。老人被收治在消化内科,夏思思是他的管床医生。和病人接触期间,夏思思戴着普通的医用外科口罩,最简单的一级防护也算不上。
有专家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过,多数医务人员感染的情况都发生在1月30日之前,接触过病毒的首代传播者,毒性最强,而防护措施极不到位。那时还没有出现人传人的消息,夏思思连续几天照顾病人,直到19号下夜班,回家途中,她开始出现不适。家人为她量体温,有些发烧。
夏医生住院期间,家人拍过一条短视频,短短几秒的时间里,2岁孩子用稚嫩的童声说:妈妈新年好,我会在家里乖乖的。清醒时,夏思思曾和自己的母亲作过最坏的打算,如果她走了,拜托母亲帮她把孩子带好。老人家无法接受这样不吉利的预设,呵斥道:“你的儿子,你自己不想带还让我们帮你带。”为的是刺激女儿早些康复。然而夏思思的病情反复,2月7日突然急转直下,两肺突然失去功能,昏睡十几天都没有苏醒。
夏思思离世后,很多记者联系她的家人,夏母哽咽着:“我只有这么一个女儿,我以为她一定能好的,没有想到她会离开我,没有想到。没有,没有。”夏父夏母意外失独,将2岁的外孙视作女儿留下的根,希望能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让他知道“虽然没有妈妈了,但我们还在。”刚满两岁的孩子至今还不知道妈妈去世的消息,家人只能以“妈妈在加班”、“妈妈很忙”的理由搪塞过去。孩子天性敏感,或许已经感受到了什么不同。只要家中有谁的手机铃声响起,他总是哭着要去接,坚持认为这是妈妈打来的电话。以前夏思思值班时,总会打电话给家里报平安。
在夏家,这样的电话铃声已经很久没再响过。
(三)刘智明,51岁,武昌医院
奉献一生的院长,妻子心中的“小肚鸡肠老公”
在疫情中离世的医生中,刘智明算是最“不普通”的一位,他是第一个因新冠肺炎去世的院长,生前获奖无数,被武昌政府授予“武昌英才”,又入选过武汉市“十百千人才工程”。
共事多年的护士说:“他做医生,刀开得好;做医务处领导时,沟通能力好;做同事,为人正直、忠厚。”
刘智明接到通知是1月21号下午,武昌医院被划为第二批新冠肺炎定点医院。仅仅半小时后,他就迅速召开内部会议,让整个医院以最快速度应对疫情。作为院长,各类问题应接不暇地等待他。部署改造病区、分配物资与医患资源、安抚医生的情绪……
上一次规模如此大的疫情还是非典时期,那时武汉也非重灾区。多数医生都没经历过这么大规模的疫情,焦虑与恐慌蔓延在医院里的角落里。为了安抚医生的情绪,刘智明特意请来专家对医生们进行疏导改造。在会议上,他强调:“这是国家也是人民交给我们医院的艰难却光荣的使命,我们一定要不辱使命!”
刘智明的妻子蔡利萍也是位正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在微信里给丈夫备注“小肚鸡肠老公”,意为对待自己小气,却对家人与医院奉献一生。在丈夫刘智明被感染后,她想去陪护:“不要害怕,你要是害怕,我去陪你,好吗?”这样的请求始终被拒。后来,刘智明的病情加重,两人视频,蔡丽萍再次提出陪护,那头的刘智明戴着呼吸机无法说话,依旧摇了摇头。
刘智明的51岁生日在ICU病房度过,还发了朋友圈,称身体已经好转,“撑了20天,还是活着好。”没想到一周后,他就走了。
出殡那天,武汉的阳光和煦,日光穿过绿叶,带着些暖意。蔡利萍穿着防护服看不清面貌,跌跌撞撞地跟在殡仪车后,哭声悲拗,旁边的人只能紧紧地拽住她。旁边有位工作人员也没有离开,她的眼眶泛红,回忆起院长往日的音容笑貌:“这样的天气,是院长生前最喜欢的。”
(四)柳帆,59岁,武昌医院
如果不是“谣言”,没人知道她的名字
同在武昌医院,被刘智明号召的医务人员中,有一位护士叫柳帆。
和刘智明去世引起的巨大关注不同,柳帆护士去世的消息还是由于一则“谣言“才为人知晓,一条广为流传的朋友圈写着:“请记住一个护士的名字:柳凡。她是武汉武昌医院注射室的护士,大年初二还在上班,当时没有防护服,结果全家感染,父母过世。”
这条朋友圈被很多人转发留言,但没多久就被网警辟谣,大意为确有其人,却无其事。甚至认为这类谣言经过“境外势力的恶意修改。”
然而,武昌医院的官方微博亲自证实,柳帆确实是该院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护士,在2月14日下午因感染肺炎离世,享年59岁。官方通告同时说了,医院并没有安排柳帆在一线工作。常驻注射室接触各类患者是否为一线工作且不谈,没有被视作“一线工作”,意味着谁也无法保证防护措施到没到位。况且,比起医生,护士的地位更微妙,同样救死扶伤,在大众心里却有高低之分。
有人称赞医生医术高明,却很少提及护士。那则不辨真假的“谣言”里,柳帆护士连名字都是错的。柳帆早已退休,她为什么在此时毅然决然重新回到工作岗位?她到底有没有防护服?这些都随着斯人已逝成了未解之谜,但她的离世却是事实。
关于柳帆的最新消息,2月18日,“武汉发布“的官方微博证实,在柳帆去世前,她的父母和弟弟都已因这次新冠肺炎去世,剩下丈夫与女儿尚在观察。媒体人龚燕在相关微博下感叹:如果……如果……如果……,她和她的家人会不会有另一种结局?
可惜,世间从没如果。
(五)黄文军,42岁,孝感市中心医院
母亲没有了儿子,爱人没有了丈夫,孩子没有了爸爸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申请去隔离病房,听从组织安排!”这是很多医护人员的心声,也是孝感中心医院黄文军医生写下的请战书。这已经是黄文军从业的第十九个年头。并肩作战的同事眼见着他从刚参与工作时不修边幅的年轻人,逐渐变成经验丰富又有些佝背的中年男人。他是真的抱着“共赴国难”的心态,疫情发生后,黄文军除去接诊疑似病人外,也要作为专家去孝感下面的县里为患者会诊。
请战书写后的第三天,1月27日,黄文军也出现了疑似症状,起初是居家隔离,三天后,妻子胡小平觉得他的状况有些不对劲,立即将他送去医院。这也成了妻子心中莫大的遗憾——将丈夫送到医院,却没能接他回家。
在黄文军生前的朋友圈里,你可以看出,在白袍之下这是一个鲜活又感性的人。他很喜欢猫,觉得猫能带来治愈感,特地为几只慵懒的猫跑去咖啡馆;深夜时分,肚子饿了,他去路边的小餐馆吃饺子时,也拍下来和朋友分享。人到中年,看到几棵叶片稀疏的树,他会感叹“冬之灿烂”:暖阳,黄叶,落寂人,相看两不厌……
黄文军医生的妻子胡小平在接受采访时说:“他确实是个好医生,默默无闻工作19年,倒下了。在这场战争中他选择了赴国难,抛下我和孩子走了。”丈夫是家中最大的主力,孩子才12岁,至于未来,她陷入茫然,不知道该怎么办。
(六)许德甫,69岁,鄂州市中医院
老中医去世后,他的爱人也被感染
在疫情牺牲中的医护人员中,许德甫是年龄最长的一位。69岁,原本可以退休在家颐养天年,但国难当头,他义不容辞地再赴战场。
许德甫是鄂州当地名医,有人说排他的号可谓千金难求,可病人们依然喜欢找他看病。原因无他,医术高明的同时,病人极有耐心的名医不多。
说起许德甫的故事,那是某一代人的特定传奇。从一位赤脚医生,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此生的学术论文有50多篇,出过八本书。名医口碑全凭一个个病人攒出来的。
鄂州当地人很信任许德甫,他也乐于被患者信任,以至于老中医分明已经退休,还是被医院返聘回来坐诊。
尽管在病人眼里这是一代名医,在家人眼里,这只是位慈爱的父亲与祖辈。儿子与儿媳还记得,除夕当天,许德甫还曾携老伴和他们吃团年饭,饭桌上,许德甫递给两岁的小孙女压岁钱。还告诉家人,等春节上班后他还是要去给病人看病。团年饭其乐融融的气氛,任谁也想不到仅仅几天后,就会变作天人两隔。
2月13日,许德甫离世。这一消息让曾经在他那里看病的患者震惊不已,有人为他写诗悼念:谦谦君子许德甫,灵验药石救众生。一夜风雨惊噩耗,千门共念伴青灯。
谁也不知道许德甫什么时候被感染,在日常相处中,他的爱人也被感染,病得很重,老两口连最后一面也没见上。父亲已经走了,许德甫的儿子说,如今自己惟愿母亲能够好起来,“届时我要去给父亲磕几个响头。”
(七)朱峥嵘,47岁,南阳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疫情前,他已经生病了
多数医护人员都是因被感染新冠肺炎而去世,朱峥嵘却是因为疲惫过度。
在这次疫情前,朱峥嵘早已察觉身体不适,去医院看病后,通知书上写着:大动脉炎,医生说,他需要修养。然而随着疫情的来临,他的时间极为有限。从医25年,朱峥嵘是医院的模范医生。在带病的情况下,他非但没去医院诊治,反倒将住院书藏了起来,从除夕那天开始,咬着牙一连工作20多天。
轮流值班的同事说,哪怕没有轮到朱峥嵘值班时,他也会一直跟同事打电话到深夜11点,一起讨论患者的病情与治疗方案。在此期间,妻子跟他强调多次,先去住院,先去住院。每一次都被朱峥嵘拒绝,南阳镇这个小小的卫生服务中心不比大医院,那时只有三个人在值班,他问妻子“他们能忙得过来吗?”
连续撑了20天,朱峥嵘在2月15日的最后一次值班时直接倒下,肝肾功能都显示异常,同事们告诉他,“你不能再撑了。”他才开始住院治疗。住院期间,朱峥嵘依然谈的是工作,他安慰家人与同事:“放心,一切都会好的,我很快就能回去上班。”可是,他没有等到这一天,他实在是累了,疲惫让此前的病情恶化到无法控制的地步。
2月22日,朱峥嵘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抢救无效而去世。
免责申明
本文转自语文匠,推送完全出于公益分享目的,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转载自(直接来源):高中语文阅读写作与备考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务合作:QQ1224355909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